首页
>新闻资讯>专题专栏>深入践行中国能建基础“334”工程>贯彻落实
数字化赋能,让“治水”变“智水”

荆门竹皮河流域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

凌晨两点,暴雨伴随夜色倾盆而下。

“掇刀区象山大道南段积水水位6厘米,高于标准预警值,且有继续上升趋势,请及时采取措施。”来自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的一则短信,触发了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荆门公司的应急预案。

管网运维工作组整装出发,前往积水点开展防汛排涝工作。同一时间,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大屏数据,实时监测钢坝闸液位、竹皮河水位信息,实施远程排涝,降低汛情发生可能。

“智慧水务平台上线前,如遇夜间暴雨来袭,我们排水管网和河道2个工作组人员只能通过现场目测与经验判断来应对汛情。”葛洲坝水务荆门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我们通过平台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和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对比分析数据,有效提升了突发汛情的对应能力。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预警道路积水险情8次、河道水质风险20次、水厂水质风险32次,项目管理效率持续提升。

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实时监测

“我们这个项目运维管理的内容多、范围广,而且各个站点分散偏远、工艺复杂多样,对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高”葛洲坝水务荆门公司负责人介绍。

要解决运维中的难点痛点,形成项目运营的规模化优势,数字化和智慧化是必经之路。葛洲坝水务公司按照“超前设计、科技领先、全面监控、实用完善”的思路,对流域水生态及水环境情况、城区排水管网现状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调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IS、水文水力模型等先进技术,搭建了竹皮河流域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

图为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效果图

该平台以基础数据采集为基础,实现了水厂、管网、流域三大领域的数据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形成水环境治理“一张图”、水环境监测“一张网”的两个维度可视化展示生产运营情况,真正做到水环境流域治理项目管控“全覆盖”。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的运行,为竹皮河项目的运维带来了许多新变化。

更准确——通过设定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超标预警,能够及时调整污水处理厂工艺以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排放。

更智能——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各工艺单元核心设备的远程控制,为今后实现厂区无人值守提供可能。

更及时——依据实时气象及水文信息,发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资源调度及配置。

更透明——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共同监督治理过程及效果。

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大屏

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的成功应用,坚定了葛洲坝水务业务迈向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为下一步扩大智慧水务平台建设的范围,开展智慧水务模式、理念、技术的集中创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