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下空间项目作为国家级新区核心在建项目,在公司、行业和地方都具有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标杆属性。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南京地下空间总承包项目部经过长达4年的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独具特色而又具有普适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项目由传统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全面数字化管理转变。
样板引路,工艺创新,抢占行业制高点
项目施工现场
南京地下空间项目共分为12个地块。其中,一区1段作为项目最早开工的区段,具有“首件制”作用。由于项目体量巨大、位置特殊,在项目建设初期,部分行业标准与工程定额等基本要素均为缺失状态,对于“白手起家”的项目团队来说,“首件制”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受‘首件制’的启发,我们建立了质量环保示范区,把什么是标准的、什么是规范的示范给大家看。”项目质量总监程斌介绍说。
项目部在质量环保示范区设置了十余个不同关键施工部位的实体样板模型,用样板引领全项目各区段施工质量对标对表,整体提升施工标准化与工程质量水平。此外,项目团队还会定期挑选重点部位,组织全体分包单位开展样板仓观摩交流活动,树牢全员“质量强企、品质兴企”的理念。
为提升施工工艺标准化水平,项目团队从技术源头着手,推动工艺创新。“某些施工工艺的空白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加快工艺创新,丰富技术与人才储备,对于我们公司抢占行业制高点是至关重要的。”项目总工程师罗祯皆介绍说。
据了解,经过项目技术团队的不懈攻关,目前项目团队已经完成了地下连续墙、桩基、模板支撑体系、土方开挖、钢管柱5项施工方案范本和三轴搅拌桩、TRD等厚度水泥土搅拌、CSM等厚度水泥土搅拌、RJP大直径超高压喷射注浆、反循环成孔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6项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工作,《城市地下空间综合体施工技术手册》也即将编制完成,届时将进一步提升项目工艺标准化水平,也将为国内地下空间行业提供重要技术经验指导。
虚实结合,六位一体,探索智能新模式
近年来,建筑行业与信息技术快速融合发展,施工工地智慧化逐步成为标准化工地必备条件。
智慧工地平台
依托项目平台,南京地下空间项目团队运用物联网、BIM、GIS、三维动画等信息化技术,建成集安全、技术、环保、场地、人员、大型设备“六位一体”的“智慧工地”系统,并顺利通过南京市“智慧工地”验收,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系统以网络中枢云台为核心,搭载监控探头73个、人员车辆识别仪器10台、扬尘监控装置7个,配备基坑降水自动预警系统、高支模监测及预警系统、临边防护自动报警系统、塔吊防碰撞系统、场内车辆测速系统、车辆冲洗抓拍系统、实名制考勤系统、智能体温检测系统等十余项信息化设施,通过网络控制平台、安全管理APP、微信小程序等终端的人机物三方互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信息化管理。
“下一步,项目还将进一步加强施工工地智慧化建设,明确施工工地智慧化建设标准,编制智慧工地建设方案,对重点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计划和工作要求。”罗祯皆说。
依托项目本身,项目部通过智慧工地建设阶段成果及应用总结,同时实现“工地智慧化管理100%全覆盖”“BIM 技术普及应用”“智慧工地建设核心技术推广”三大目标,项目团队将不断优化施工工地智慧化体验,推动施工现场管理全面实现智慧化。
权责分明,资源集约,激发管理大效能
南京地下空间项目的现代化还体现在生产要素集约化管理上。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实际,在严格遵循公司供应链管理体系和集中采购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明确项目部采购权责体系,编制出项目《物资设备管理手册》与《分包资源清单》,打造项目各类采购集约化管理资源库。
“在今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时候,项目钢材、混凝土等的供应受影响较小,价格也保持在可控区间,这和我们通过集约化资源库掌握足量信息,从而进行全局把握是分不开的。”项目机电物资副经理崔志成说。
项目通过签订全周期固定价格混凝土供应协议、签订原价扩量补充协议等方式,降低市场风险,保证了大宗材料价格的阶段性稳定,最大程度减少了商品价格对项目效益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上,南京地下空间项目也有其特殊之处。因其项目特殊性,项目团队在建设初期便提出了“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口号,大学毕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首先要到施工现场锻炼1年。
“人才选拔不限于年龄,不固于资历,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相信年轻人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将人才从实干当中培养出来,不断提升项目实施专业力量。”项目负责人说。
据统计,南京地下空间项目团队现有142人,90后96人,占到了68%,平均年龄31岁,是名副其实的青年团队。项目团队在2019年人均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2061万元,2021年人均年产值也将预计达到1140万元。
履约为本、效益为根、品质为基、品牌为先。南京地下空间项目将借“十化”提升之机,树立“精益、精细、精准、精简”理念,推动项目管理全方位升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