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 日中午,欧阳小平接到一个急促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说:戴家湖一涵闸闸门发生破损,在大堤背后形成直径约10米的漩涡,威胁着戴家湖流域8476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十分危急,需要你们支援……
欧阳小平是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安徽阜阳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部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在水利行业身经百战的葛洲坝人,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刻不容缓的救援行动。
经过短暂的思考,欧阳小平打开项目部微信工作群,快速发出消息:“所有人员十分钟之内迅速到楼下集合;物资部准备铁锹、雨衣、雨鞋、救生衣等防汛物资;办公室调度安排车辆;各分部经理集结各分部人员;各分包队伍紧急召集人员和现有物资……”
人员集结,项目部迅速成立了抗洪防汛领导小组,市政公司副总经理张吉顺负责指挥,并成立了党员抗洪抢险突击队,迅速赶往现场。
戴家湖位于淮河干流颍上庙垂段的一片低洼地区,地处姜唐湖行蓄洪区与颍上县城之间。发生险情的地方距离项目部驻地53公里,大型设备的物资要迅速转移到抢险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项目部只用了100分钟便完成了这项工作。
根据地方政府安排,葛洲坝人先赶往八里河现场填装救援所需的泥沙袋。当天,天空仍降着大雨,现场党员带头,有的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填装泥沙袋;有的排成一行,接力把泥袋源源不断地装上卡车,送往大堤;还有的正在调度大型设备,赶往大堤救援现场。晚上18时,抗洪防汛领导小组接到命令,带领若干挖掘机设备全部转移到戴家湖抢险现场,参与抢险工作。
远处蛙声一片,耳边机械轰鸣。7月27日凌晨,夜风夹杂着细雨,让本是泥泞的田地更加寸步难行。灰暗的夜色中,张吉顺、欧阳小平等人踩着泥泞的田埂反复勘测地形,在一张现场手绘的地形图上指画对比,商量如何进行封堵作业。
面对救援作业面狭窄,过水流量湍急等复杂形势,葛洲坝人结合多年水利工程施工的经验,经深入讨论后提出“养水盆”处险方案,即在继续封堵闸口的基础上利用大型设备优势打造背水坡围堰形成“养水盆”,为闸口修复赢得时间的同时又将洪水阻隔在围堰之外,确保防线安全。
经过与现场抢险指挥部和专家会商研判,详细阐述并确定采用“养水盆”方案,由葛洲坝集团为总调度指挥现场机械作业、71集团军官兵配合开展打圩施工,同步实施封堵出水口、开挖养水盆、构筑月牙堤处险方案。
“这是安徽省政府和颍上人民对咱们葛洲坝的信任,这份重任我们要不折不扣,争分夺秒的将它完成,险情不除,我们不撤,我们必须打赢这场硬仗!”张吉顺在施工交底对接时对项目管理人员坚定地说道。
现场险情复杂,机械设备众多,如何高效率的组织运转,在最短的时间内修筑成上宽4米,下宽40米,高6米,坡比1:3,高程27米,高出水位线1米,体积为5万多立方米的梯形“养水盆”,考验着葛洲坝阜阳水系治理项目调度指挥能力。
“欧阳小平同志、周高生同志、张明康同志在现场指挥挖土机进行土方开挖,肖勇同志要积极对接总指挥部做好物资和油料的协调调运,申萌同志做好后勤保障和车辆调配工作,各分部要安排好人员进行交替轮班……”张吉顺分配着任务,忙碌而又紧张的施工进入关键期。
百余台大型机械工作的轰鸣声响彻着整个天空,它们正忙碌地进行清表、取土、推运、填筑工作。“我们眼前是险情,可身后是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我们党员要带头,争分夺秒、抢先一分将“养水盆”围堰填筑完成、大堤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戴家湖人民就尽可能早的重回家园。”欧阳小平在现场喊道。
“水稻田、芦苇草、树根、表层淤泥土已经清除得差不多了,挖掘机、推土机将进行取土、传递工作,大家要时刻注意安全!”对讲机传来党员张明康略显疲惫嘶哑的声音。
从7月26日下午三点到达救灾一线,挖沙子,扛沙包,指挥机械,无论多脏多累,他总是义无反顾冲到最前,昼夜坚守岗位,一刻不曾松懈,已连续值班20多个小时。环顾四周,身着白色的安全帽、红色的工装和黄色反光背心的他,在百余台机械作业面前显得渺小却又如此耀眼夺目。
为迅速打开工作面,保证各设备高效有序运转,抗洪抢险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手持对讲机和指挥杆,一个个党员穿梭在上百台大型机械“枪林弹雨”中,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着百余台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工作。他们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可胸前的党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告诉着他们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熬得红肿的眼,磨出水泡的脚,晒得黝黑的皮肤......三天三夜,葛洲坝人装沙子、运石子、搬泥土、运送沙袋、调度机械,封堵围堰。
冲在最前、挑起最重、守到最后。正是这群最可爱的人筑起了戴家湖防汛抗灾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一线战场”上检视初心使命,扛起责任担当。
连日奋战终于迎来胜利曙光。
7月29日中午12时,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书记杨光荣在主持召开抢险工作现场会商会,与现场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共同研判险情风险、商讨处险方案,决定尽快将“养水盆”围堤与防洪堤合龙。
如何安全、快速、高效地将‘养水盆’合龙,关系着抗洪抢险的成败。张吉顺与欧阳小平等人反复对合龙方案进行讨论论证。“聂冬冬负责调度推土机将“养水盆”围堤上的土方往防洪堤上推运,张明康指挥防洪堤上挖掘机进行土方填埋,安全员要做好现场的安全警示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4时20分,一切准备就绪。随着杨光荣一声令下,“养水盆”围堰与防洪堤开始合龙,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机械设备和指挥人员身上,“土方要迅速推进”“挖土机要及时将土方填平”“围堰合拢水位上涨过快,安全员要密切留意,禁止人员进入”对讲机的声音在无数台挖掘机的轰鸣中紧张有力、激动人心。
7月29日下午15时,戴家湖背水坡堵水围堰合龙,戴家湖涵闸闸门破损引发的险情基本排除。葛洲坝人与其他社会各界力量奋战77个小时,不负重托,圆满完成抢险任务。
在围堰合龙之际,杨光荣激动地说道:“我代表省市两级政府感谢葛洲坝集团,你们这种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值得大家敬佩。”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就有葛洲坝人的身影。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一场与时间赛跑、靠信念支撑的持久战。在安徽戴家湖畔,葛洲坝人不忘初心,用一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抢险救援生动实践,传承红色基因,不辱报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