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专题专栏>庆祝建党百年优秀征文
红色记忆①│老船长的一诺一生

  我想讲一个故事。
  关于承诺,关于一生。
  讲这个故事时,眼前是十几张已经泛黄的旧报纸,看着它们,很多人事物仿佛重新鲜活起来。
  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也迎来了建设的辉煌期。如今在江天一色,碧波万顷的西陵峡畔,仍仿佛能看到昔日千军万马穿梭鏖战的场面。条件艰苦,没有大型设备,没有先进技术,靠的是人挑肩扛,但大家从不抱怨,“大坝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长江水患,能为祖国做点事情,是我们的荣幸,没有理由不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万千建设者聚在一起,夜以继日干得热火朝天。有一支水上施工队伍,承担着物资运输、砂料开采、水下施工任务,被人们称为“葛洲坝水师”。老船长王济鹏,就在这支队伍里。
  王济鹏出生在船工世家,七岁便开始和长江打交道,二十岁响应国家号召,到了刚刚开工的丹江口水电工地,从此便开始了水电人生。

葛洲坝施工采砂船

  登上葛洲坝的采砂船时,王济鹏已经具有三十年拖轮驾驶经验,同时也是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青年时期便立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终身的王济鹏,入党申请书写的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工作不讲条件,不讲报酬。”这几句话,是庄严的誓言,也是王济鹏的信念和决心。


 葛洲坝大江平抛垫底施工

  从第一天登上750型采砂船,王济鹏就深感责任和重托,每天跟班看操作,看检修,学技术,练本领,成为一名“全能船长”。水下清淤、钻沙箱、爬桅杆、插钢缆,他总是用行动感染和教育船员们爱岗奉献。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多难,他都会拼了命地去完成任务,潜入江水激流中作业是常有的事儿。

葛洲坝截流现场

  1981年1月,在全世界注视的目光中,葛洲坝工程如期进行大江截流,无数人在电视上共同见证。大江截流围堰推进到江中深槽急流区,奔腾咆哮的江水,将大型载重汽车抛投的成千上万方土石,冲得无影无踪,围堰进占停滞不前。

葛洲坝截流成功

  截流总指挥紧急决定,从水上抛投装满石料的钢筋笼,对围堰进行护底,并将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济鹏。1500米的江面,已经被压缩到不足330米,水流流速接近每秒7米。在这样的急流中驾船作业,随时有船毁人亡的危险。指挥部命令:船上只留下开船必须的三个人,其余船员全部下船。生死面前,王济鹏想到的是一定要完成任务,转身穿上了救生衣,踏进了驾驶室。他单船勇闯龙口,60多次闯进闯出,终于将数百个巨大的钢筋笼抛和四面体抛向龙口,为大江截留铺平了胜利之路,从此他的名字传遍了葛洲坝的十里城区。

三三〇工程砂石分局职工葛洲坝大江截流龙口合影

  国内几家大型航运公司看中了王济鹏精湛的技术和他一等船长的资质,多次以高薪待遇想聘请他。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他还是一口回绝:“我走了,公司的大型工程船怎么办,船上那么多人怎么办?”人生在世,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就像一把尺子,量出品格的厚度。对王济鹏来说,国家的事,企业的事,都是天大的事,党指向哪里他就会奔向哪里,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怕代价。

  带着修建葛洲坝的丰富经验,葛洲坝人再次在三峡建设中承担重任。王济鹏和他的船队日夜盼着,于1993年8月底驾驶751号进三峡。
  年近花甲,激战三峡,他常常因为胃疼痛得彻夜难眠,一直瞒着领导、瞒着同事,和船员们冲锋陷阵。血肉之躯,积劳成疾,长期超强度的劳作让王济鹏身患肝硬化、食道癌等多种疾病,这种情况他还是豁着命驾船推进明渠水下开挖任务。在他的带领下,751号的船员都奋勇争先,克服了设备老化、地形复杂、大石卡斗等困难,为三峡截流开通航道。


 三峡大坝截流现场

  三峡截流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王济鹏几次都累得倒下,他总说把三峡截流干完就去治病,一次次晕倒、吐血,都是靠实现三峡大江截留的信念支撑着。
  1997年10月,三峡大江截留从陆上和水下有序推进,戗堤进占,口门愈来愈小,水流愈来愈急,合龙到了紧要时刻,平抛垫底刻不容缓。王济鹏是唯一的一等船长,在葛洲坝截流时又有过经验,可领导和同事们都不忍心让年高体弱的他挑重担。面对燃眉之势,王济鹏坚决请战,驾驶公司唯一的一艘2000马力的拖轮冲了上去,穿梭在龙口数百次,直到顺利完成抛投任务!
  船员们都不知道,连续六天六夜每天只在船舱里睡两三个小时老船长,在驾驶台悄悄地度过了自己的59岁生日。


 建成后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7年11月8日,三峡截流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王济鹏坚守龙口上游,执行紧急救险任务。合龙的瞬间,他热泪盈眶。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底气来自哪儿?我想一定是坚定的信念,让一个人把几乎全部的光和热都献给企业,献给国家,献给党。
  最后一次离开751船的时候,老船长凝望着奔涌的江水,看浪花拍打船舷,在船上待了一辈子,太不舍了。船员们围拢过来为他送行,他深情地说:“大伙儿好好干,我到武汉看病,很快就回来。”轮机长把他送上跳板,他轻轻对轮机长说:“我怕是再也不能上船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噩耗没有多久便传来,老船长王济鹏永远地走了。751号拉响了为他送行的汽笛,船员们失声痛哭,他们失去的是一位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在他们眼里,老船长一辈子做的好事太多太多,从不声张,不图回报,他的高尚情怀让人感动,他代表的老一辈水电人的奋斗精神,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都将永远留存。
  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平凡的采砂船长,也是一名很少很少回家的父亲。
  “父亲留下来的记忆就是忙,很忙,仿佛永远都停不下来。小时候我寄养在姥姥家,他回去探亲,我生病躺在床上,他就背我上医院,可我当时根本不认识这个爸爸,就在他背上大哭大闹,父亲一声不吭憋足了劲儿往前走,后来实在被我折腾得走不动了,把我放下来,一个人坐在路边哭起来。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艰苦,也许对他来说都不算苦,最大的苦可能就是对亲情亏欠的苦,所以每次回家他都在努力弥补。”
  “一辈子事事处处为被人考虑的多,为自己考虑的少,为集体考虑的多,为小家考虑的少。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回家,大弟弟活活被火烧死的时候,他没有回家……他常常对我们说的话是,你们不懂。”
  这些,来自儿子王建平对父亲的回忆。
  对于妻子儿女,王济鹏内心是亏欠和不安的。但作为葛洲坝集团当时唯一拥有“一等船长”资格证书的航运技术骨干,船和家之间,他很难两全。守住自己对党的诺言,将对家庭的无限深情,深深埋在心底,这是一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
  深以为然。老船长的一生,上川江,下上海、闯香港,从丹江口到葛洲坝,葛洲坝到三峡……始终奔赴在国家需要的第一线,带着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留下了他的炽热情怀,更给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过去,老船长的奋斗足迹已深埋地下,但今天,我们依然以仰望的姿态,对这些为国之重器奋斗过的人们表达敬意。这些人生,不是为追求个人前途为目标,而是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去战斗、去拼搏,不管怎样艰难困苦,都无怨无悔。
  如今,奔涌向前的时代背景变了,但一生守一诺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精神,跨越穿越时代的年轮,依然富有生机,感染了我,感染了我们。奉献永远是鼓舞和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