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走进两河口水电站

  两河口水电站属于雅砻江干流规划开发22级电站中的中游控制性龙头电站,总投资664.57亿元,于2014年10月6日开工建设。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计划2021年实现首台机组发电,2023年全部工程竣工。

  之所以说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将是世界水电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因为两河口水电站有着四项“过人之处”——“高海拔”“世界第三高土石坝”“世界最高泄洪流速”“世界水电最大规模高边坡群”,电站工程综合技术难度名列世界前茅。其中,葛洲坝二公司主要承建了世界级特高边坡群和全球第一流速的泄洪洞两项工程。目前,项目建设正全力推进,即将实现下闸蓄水目标。

  尽管困难重重,葛洲坝集团的建设者始终坚持“技术先行”的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创新,积极引用科学创新技术,大力进行科研攻关,把这座水电站打造成为了绿色工程、智能工程、创新工程。

  绿色工程:美丽雅江 生态依旧

  从成都驾车往西南,经雅安、康定,沿着318国道,翻越海拔4962米的折多山,途经海拔7556米的贡嘎雪山,大约7个小时的车程后,就来到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

  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过去的雅江以松茸、高原人参闻名于世,而如今,他又多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世界第三高土石坝水电站、藏区综合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所在地。说起两河口水电站,雅江人无不感到骄傲。“等水电站建好了,水一蓄起来,这里就更漂亮了,也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胜地。”在去往雅江的路上,当地一位彝族大叔这样说。虽然他还有点怀念拆迁前的老家,但他对于搬迁后的新家很满意,对电站优美的环境也表示称赞。

  走进位于雅江县的两河口水电站施工现场,只见车来车往、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在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上千名建设者的日夜奋战下,世界水电最大规模高边坡群已经“长大”,世界最高泄洪流速隧洞也已然成型,两河口水电站正在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在两河口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尤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按照‘标准一点不降低,程序一点不减少,质量一点不放松’的要求,副职领导分片负责,部门负责人沉到一线,施工管理人员跟班作业,确保安全、质量、环保整体可控。”项目部负责人王泽光介绍,施工工程中对淹没区和施工区的高大乔木,采取移栽的方式进行保护;对于因开挖土方而裸露的区域,进行植草覆盖;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堆放、统一处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和水质污染。

  智能工程:绝壁之上筑“鸟巢”

  从海拔988米的乌东德水电站,到海拔1200米的二滩水电站,再到海拔1885米的锦屏一级水电站……葛洲坝人一直在不断创造奇迹的道路上前行!

  两河口水电站项目所在地海拔平均3000米,含氧量约为北京的69%,“睡不着”“干不动”“心脏负荷大”……成为工程建设者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的建设者树起了水电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两河口水电站山高谷深,边坡上下高差达720米,其中泄洪洞进口边坡690米,比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还高50多米。为保障这陡峭边坡的稳定性,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的建设者需要将每根70米长、2吨多重的钢锚索插入山体中,将山体岩石牢牢拉住。这项工程总计使用钢锚索约1.5万根,总用量近4万吨,相当于是把“鸟巢”的钢结构搬上海拔3000米、高度数百米的高边坡。而且还存在边坡群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开挖与支护强度大、立体交叉作业工序协调难等问题。

  “由于坡高路陡,机器设备无用武之地,要把这些锚索用人工方式固定在200层楼高、几乎垂直的岩壁中,劳动强度之大,前所未有”,二公司两河口水电站总经理助理冯丕松表示。“部分锚索安装了感应器,未来能够实时监测相应边坡范围的张拉力,进行智能监测。看着锚索挺‘笨重’,其实也很智能。”

  为了解决高海拔大温差地区锚索施工技术这一业界难题,该项目创造性地采用“立体多层、平面多工序”施工方法,实施实用型钢导渣墙、棚洞防护、钢筋石笼等“三维立体防护技术”,创新采用履带液压钻机在渣料形成的平台进行锚杆、锚索造孔,同时修建长达20公里的盘山施工道路,通过设置缆索、滑道、塔机,系统解决出渣和材料运输难题,最终实现“三零”目标下提前6个月完成世界级特高边坡开挖任务,并获得1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省级工法,2项专利。正是这一创举,让这个堪称世界之最的高边坡能抵御抗震烈度8度的地震灾害,牢牢守护大坝安全。

  创新工程:用混凝土浇筑“镜面”

  毫无疑问,建设如此一座世界级电站,自然会面临诸多世界级难题。

  两河口水电站最大泄洪流速每秒达53.76米,为世界第一,设计最大泄量为每秒4076立方米,这样的冲击力相当于160辆满载25吨货的卡车群,以时速200公里进行冲撞。如何让泄洪工程抗冲耐磨也是道棘手难题。

  “隧洞混凝土上不能有一丁点凹槽或者不平整,否则会把混凝土一层层冲掉。”项目部总工程师彭驱涛介绍,混凝土是泄洪洞施工成败的关键。

  两河口项目部创新采取提出给混凝土敷“面膜”的点子,这在混凝土施工中属于首次。进入泄洪洞,只见洞两侧的灰色混凝土上,贴满了白色养护布,墙顶部铺设的管道正在进行喷淋,洞室仿佛敷上了面膜。将养护布揭开,混凝土墙面光滑如镜,能够清晰看到人影。

  “要达到‘镜面’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就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在空气湿度小、风速大、日温差特别大的两河口,并不容易。”王泽光介绍,“为了保证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浇筑成型,项目部运用了智能养护的办法,在混凝土墙上铺设埋有传感器的管道,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对喷淋时间和温度再进行智能调整。”相比传统的人工喷淋,智能养护不仅节省人工、喷淋更加均匀、无死角,用水量还节省了将近一半。

  两河口水电站泄洪洞混凝土平整度的标准是不大于3毫米,而项目的建设团队实现了低于2毫米。对此,央视纪录片《走遍中国》雅砻江新传第一集《智造大坝》全面展现了葛洲坝建设团队搭建的智能养护系统,向全世界显示了葛洲坝集团的技术实力和葛洲坝建设们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