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媒体视线
【工人日报客户端】“浆”爱传递,只为生命的接力

  今天,工人日报记者连线远在江苏的鲁曦,这位30岁的小伙子,是江苏宿迁首位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康复者。

  身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职工的鲁曦,2月中旬康复出院,经过科学隔离观察期后,经健康评估合格,捐献了200毫升血浆。

  “面对新冠肺炎侵袭,公司领导和同事亲切关怀,医护人员细心照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战胜疫情,需要大家同舟共济。期待我的捐献能为危难中的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康复者,对社会应该付出的回馈。”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鲁曦经历了发病、隔离、确诊、治疗、康复的漫长过程。作为宿迁首位新冠肺炎康复后的献血者,鲁曦深深感慨,“有强大祖国的坚强保障,有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决心,有社会各界的鼓励和关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等隔离结束了,就可以好好抱抱他”

  “1月24日,周五,除夕。例行自测体温,38.5,无其他症状。”——摘自鲁曦日记

  庚子春节和往年似乎没有两样。随着假期的临近,年节气氛日渐浓厚。工作在武汉的鲁曦与妻子商定,春节假期,带不满三岁的儿子去探望远在江苏宿迁的外公外婆。

  就在他们离开武汉的次日,武汉宣布“封城”。疫情的扩散,让全国氛围陡然变得紧张,病魔的阴影更是笼罩在每一个武汉人的心头。仅仅一天后,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鲁曦也出现体温异常,这不禁让他心中一颤。

  他和妻子立即来到宿迁市当地一家医院。医生为鲁曦作了抽血检查,拍了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肺部有炎症,不过并不明显,血液、白细胞指标也正常。医生为鲁曦开了三九感冒灵颗粒、头孢和退烧药,让他回家观察。

  为谨慎起见,鲁曦与妻子商量去酒店隔离。但到达酒店后,他们却吃了闭门羹。酒店表示,鉴于目前严峻的疫情形势,暂不能接受来自武汉的客人入住。凌晨4点,鲁曦和妻子只得回家。

  鲁曦一家对居家隔离作了布置。他和妻子住二楼,一南一北,每人一间。儿子来来和岳母住二楼另一个房间,岳父睡楼下客厅沙发。他们将自己24小时封闭在房间里,不敢迈出房门半步,饭菜由两位老人做好后放在门口,待老人离开后他们再开门自取。

  来来不到3岁。爸爸妈妈的突然“消失”,让他缺乏安全感,外婆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就是岳母出门买消毒酒精,来来睡醒了,找不到外婆,就不停地喊:“婆婆……外婆……”鲁曦夫妻二人在楼上,近在咫尺,却无法相助。当来来听到外婆和妈妈隔着房门对话,对着房间说,“妈妈你出来呀!让我看看你。”外婆赶紧说:“妈妈不在,我们下去看挖掘机好吗?”

  “病患让我和家人成为一个个相互隔离的‘孤岛’。只有在这特殊的时刻,我才深切感受到平淡幸福生活的可贵。我安慰妻子,等疫情结束了,就可以好好抱抱儿子了。”鲁曦说。

  1月25日下午,鲁曦接到村支书的电话,让他去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查。26日凌晨5点多,转院到宿迁市传染病医院并确诊。

  “还好当时警惕性较高,在我发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就一直戴口罩,和家人保持距离、分餐、分房居住,妻子儿子和家人经过居家观察,都平安健康。”鲁曦告诉记者,其实春节单位还没有放假之前,他在办公室就保持警觉,不聚集,少扎堆,现在看来也起到了维护同事安全的作用。

  “努力记住每一个名字,那都是恩人”

  “2月5日,星期三,医护人员进病房,都全副武装,我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我努力去记住他们每一个名字,那都是恩人。”——摘自鲁曦日记

  2月11日中午12点左右,宿迁市传染病医院上空飘过丝丝小雨,但在鲁曦的感受中,这是温暖的一天。他和另外两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一手拿着国旗,一手拿着鲜花走出医院。

  和鲁曦一同康复的小张,自确诊后,他们便被分到了同一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十几天的患难与共,互相打气,让他们从病友变成好友。

  从1月26日入住医院到2月11日出院,鲁曦得到了集团股份公司领导、同事以及医护人员的关心。

  1月29日晚7时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晓华专门给鲁曦打来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和恢复进展,并鼓励他要有信心。他说,葛洲坝集团高度重视此次疫情的防控,中国能建领导和公司领导都始终把包括他在内的干部职工的的身体健康放在心上,希望他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心态,早日战胜病魔,重新回到葛洲坝的大家庭。

  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宋领也致电鲁曦,关心他的治疗进展以及家人的情况,告诉他有困难一定要及时告诉组织。总会计师王一淮建议鲁曦采用中药,减少副作用,并专门推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远程指导。部门主任鲁中年每天关心询问他的病情,特别转发一个同济医生自我隔离4天情况好转的自述,给他鼓劲加油……

  “加油!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你早点回到来来身边,一家团聚。”同事们也纷纷给他留言。

  危难之中,鼓励比黄金还珍贵。有公司作为坚强的后盾,有领导同事温暖的问候,大大缓解了鲁曦焦虑紧张的心情。

  鲁曦告诉记者,这一个月,他所历、所思、所感良多。“刚开始确诊,的确十分害怕和难过,但是,后来住进医院,医护人员精心救治,公司领导同事关爱,家人和身边病友鼓励,以及通过媒体看到全国动员抗击疫情,让我深切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国家的力量,让我增强了信心和安全感,心态逐渐平稳。”

  “相比病情,恐惧、焦虑、孤独、烦躁让患者更迷茫。”宿迁市新冠肺炎现场救治指挥部医疗组组长、同时也是鲁曦的主治医生王家猛说,“我们建立了‘抗击新冠众志成城’微信群,卫健委领导、医生、护士、患者都在这个群里,为的就是让患者打开心扉,配合治疗。”

  据介绍,除了群里的十几名医护人员,还有市里和省里的其他专家组成的医疗工作组,为确诊病人会商治疗方案。

  护士王丽告诉记者,“由于服用多种药物,副作用非常明显,此外加上紧张情绪,病人会有反胃想吐的表现,我们及时安慰指导,医院也买了水果、饼干、泡面放在病房,保证随时有食物。”

  为方便观察照顾,医院把病人安排在一墙之隔的病房,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

  “每次查房,他们都是全副武装,穿防护服本来就闷热,加上病房空调很足,一会儿护目镜上就布满了汽水。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我努力去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那是我的恩人。”  鲁曦日记中的这段话,反映了宿迁13例新冠肺炎患者共同的心声。

  鲁曦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护士长蔡静发给他的诗:

今日立春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

一切都会美好

愿安好

  “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很激动”

  “2月22日,周六。当血站医生问我,如果还有需要,是否愿意两周后再次捐献血浆?‘愿意!’我没有犹豫。”——摘自鲁曦日记

  2月14日一早,隔离休息中的鲁曦看到一则刷屏网络的消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呼吁,康复后的患者捐献血浆,拯救危重病人。因为在目前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以痊愈患者的血浆为原料,制成特免血浆输入危重患者体内,临床证明是一种最快捷、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法。

  “看完这个报道,我跟其他患者的一样,深切地感受到责任的召唤。我曾经接受了那么多热心细致的照顾,现在到了我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回馈社会的时候了!”鲁曦把决定告诉了他的主治医生王家猛,并通过医院向江苏省卫健委汇报。

  在出院观察期满后,宿迁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电话联系鲁曦,再次确认他的捐献意愿,得到肯定答复后,工作人员告知他,第二天可以去献血。“想到捐献的血浆可以给一两个危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

  次日一大早,鲁曦来到宿迁市中心血站。经过检查,血液各项指标均合格。据了解,采血浆和全血不一样,它是通过类似于分离机的一种机器,将人的血液抽出来,分离出血浆,剩余血液再注回体内,大概30秒一个循环,如此往复,整个采血过程持续了40分钟。

  就在采集后的第三天,该血浆已用于无锡临床救治。

  “首次血浆采集完成后不久,突然接到省里通知,无锡有一名危重症患者急需B型血浆。”宿迁市中心血站站长张立新说,“血浆被专车护送至无锡,晚上7点多,已用于临床救治。从无锡方面了解到,输入血浆后,患者病情明显缓和,肺部病灶开始稳定吸收。”

  在康复出院后的14天再观察期间,鲁曦在隔离点已经开始居家办公了。“8点半正式开始办公,一直到12点,午休后14点开始下午的工作,一直到17点半下班。和同事沟通工作,接听二级单位咨询电话,充实的工作生活让时间过得很快。”

  2月26日,是鲁曦30岁生日,也是他结束隔离后的第二天。静夜扪心,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直面病毒的白衣战士,有守护万家灯火的公安干警,有热心参与的志愿者,也有主动捐出血浆的康复者……一张张平凡面孔的背后,是一段段充满勇气的故事。萤火虽是微光,汇聚在一起,就是熊熊火炬、璀璨星河。(工人日报记者 张翀 )

  报道链接:http://web.app.workercn.cn/news.html?aid=10939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