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企业要闻
50年·葛洲坝的第一|书写水利建设世纪传奇
  葛洲坝集团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而得名。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葛洲坝先后参与了南水北调、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海口南渡江引水工程、千岛湖配水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项目,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同时,企业自身也锻炼了人才队伍,积累了大型水利项目施工经验,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托举大河北上的世纪梦想

    在“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中,葛洲坝集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所属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路桥公司、建设公司、市政公司等单位,近万名建设者投入到南水北调项目建设中,用精湛的技艺托举大河北上,圆了中华儿女的借水之梦。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为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丹江口水库容量在原基础上提高了60%,大坝增加四层楼的高度,最大加高幅度达71.6米。

  新老混凝土的接合,是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技术关键。国内外资料显示,在新老混凝土接合施工中,接合面破坏的情况十分普遍,通常会出现30%-35%的开裂,有的工程甚至在施工后不到一年时间就大部分裂开。为攻克难题,葛洲坝集团成立科技攻关小组,与武汉大学合作,围绕丹江口大坝中新老混凝土接合、新混凝土材料设计及施工工艺等技术难题,发明了成套混凝土大坝加高施工技术。该技术使用新增人工键槽的“静裂锯割法”,优化了坝体的应力特征和新老混凝土之间的传力方式,提升了新老混凝土界面咬合效率;发明了新型环保界面密合剂,增进了新老混凝土的粘结牢固度,攻克了难题。

  2010年6月8日,由葛洲坝集团参建的穿黄工程邙山段隧洞顺利贯通,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立交规模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被誉为“高、精、尖、难、险”的化身。

  穿黄河段是典型的游荡性河段,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采用盾构机一次性长距离掘进黄河,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经过1000多个日夜,葛洲坝集团攻克了超深地连墙施工、竖井逆作法施工、竖井水下开挖、盾构始发、带压进仓换刀、盾构二次始发、管片改造及加固、内衬粘结预应力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南水北调中线1277公里的输水干渠中,设计了多段渡槽,最有代表性的是漕河渡槽、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三段大型渡槽。葛洲坝集团独家承建了漕河、湍河渡槽,参建了沙河渡槽。

  湍河渡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5秒的流量即可装满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半小时的流量可装满一个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渡槽的内径、单跨跨度、流量均为世界之最。

  湍河渡槽槽身为相互独立的三向预应力现浇混凝土“U”型结构,共18跨,单跨40米,单跨槽身重量达1600吨。为解决变形不同步、预应力单项张拉等技术难题,葛洲坝集团对造槽机进行了40余项技术改造,填补国内外特大型输水渡槽施工领域技术空白。

  位于湍河渡槽下游的沙河渡槽无论在长度、流量、尺寸规模,还是多种结构型式方面,综合规模达到世界第一。葛洲坝集团专题研究预制养护温控技术,详细分析预制蒸养过程、不同阶段预应力施加方案。炎热的夏季,施工人员先让混凝土过冷风机“吹空调”,再在拌和过程中加冰块,给混凝土“吃冰棒”。寒冷的冬季,施工人员在浇筑好的槽身上包裹棉被保暖,像对待孩子一般细心呵护预制渡槽,最终所有槽片没有出现一条裂缝,巨大的渡槽实现滴水不漏。

  正式通水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同一条“上天入地”的水龙,源源不断地将丹江水输送到北方。葛洲坝在这项世纪工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泓清渠润泽鄂北

  葛洲坝的建设者在攻克一道道难题中,掌握了超大型渡槽施工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在特大型输水渡槽领域独一无二的竞争力。葛洲坝集团在湖北省鄂北水资源配置中又发挥巨大作用,承建了孟楼渡槽工程。

  湖北地区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鄂北却是旱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引丹江口水库之水,自西北向东南斜贯鄂北至革命老区大悟县,项目全长269公里,跨7个县市区,是湖北省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惠及人口最多的重大战备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鄂北地区482万人、469万耕地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促进鄂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了孟楼渡槽、高城(碾子湾)明渠-老虎沟明渠1标段,因复杂的工艺、宏大的规模、高规格的标准,在鄂北地区控制性输水建筑物中独树一帜。

  葛洲坝一公司承建了孟楼渡槽、高城(碾子湾)明渠-老虎沟明渠1标段,葛洲坝市政公司承建C25钢筋混凝土暗涵因复杂的工艺、宏大的规模、高规格的标准,在鄂北地区控制性输水建筑物中独树一帜。

  孟楼渡槽全长4.99公里,由164榀预制渡槽构成,单榀渡槽长30米,是目前国内较长的预应力渡槽。目前,已完成全部164榀槽身预制。从孟楼渡槽项目部远望,一条“巨龙”腾空跃起,在鄂北大地上自西向东蜿蜒。

  “看似简单的混凝土搅拌,都有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技术负责人介绍,为防渡槽产生裂缝,混凝土拌制温度不能高于28℃,不能低于5℃。夏天,技术人员用喷水装置和制冰装置,拌制前用冰水喷淋,拌制过程中加入冰块降温。冬天,用棉被将砂石、水泥盖住防冻,拌制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热水。平均每榀浇筑时间达16个小时。

  渡槽浇筑后的养护也非常关键,通过自然养护凝固,需28天才能达到要求强度,易产生裂缝漏水,并在养护过程中浪费大量水资源。为节约水源,防止裂缝,技术人员发明了渡槽蒸汽养护装置,让浇筑好的渡槽在蒸汽罩中蒸36个小时,湿度控制在93%,温度控制在40℃—60℃。通过这种方式渡槽只需30小时,就能达到设计强度的90%。项目部形象地将这比喻为“蒸桑拿”。通过这些工艺创新,节约了大量养护成本,且浇筑的渡槽无一榀出现裂纹。

  走进吊装好的渡槽,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在每榀渡槽边缘两边,各有13个向外凸出的立柱。技术人员介绍,这是渡槽的“加强肋”。由于渡槽是空心结构,为增加渡槽承载能力,特意设计了‘肋体’,为槽体“强筋壮骨”。

  工程开建以来,项目部组建了创新小组,充分采用新工艺、新方法。仅这一个渡槽项目,申请专利17项、授权专利10项,获水利行业工法1项。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难度不比南水北调小,业主单位借鉴南水北调经验,技术和管理方面要求更严格。作为参加过南水北调建设的一员,葛洲坝市政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川介绍,“我们借鉴南水北调工程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工艺,强化管理,合理安排,投入50多台套机械设备,分两个工区分段施工,齐头并进,效率倍增。”

  西江上的黄金水道

  大藤峡地处规划的西南水运出海中线和北线共用通道上,是云贵高原和桂西北、桂北水运出口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由此,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被确定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和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承担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任。

  2015年9月19日,葛洲坝集团正式承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船闸及副坝工程。由葛洲坝一公司、葛洲坝机电公司组成的总承包项目部开启征战珠江“三峡工程”之旅。

  据葛洲坝一公司大藤峡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国胜介绍,大藤峡船闸是目前国内水头最高的单级船闸,最高挡水40.25米,可容3000吨级船舶一次通过,过闸效率较常规的二级船闸提高近一倍。“这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技术含量最高、组织设计最难的关卡工程。”

  2019年,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工程迎来新的挑战——创造世界纪录、比“三峡大坝”船闸人字门高出9米的47.5米高、20.2米宽、1295吨重、面积相当于2.5个篮球场大的下闸首“天下第一门”人字门准备安装。据葛洲坝机电公司大藤峡机电金结安装项目部经理李浩武介绍,如此庞然大物,安装要求门叶轴线精度却仅为0.05毫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为保证‘天下第一门’安装后丝毫不差,项目部找到三峡船闸背拉杆安装的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三维来模拟现场工况。经过反复试验比选,采用用薄壁液压千斤顶进行顶升,改变了传统手动作业,使张拉受力更加均匀,顶升数据达到毫米级,确保了大藤峡背拉杆安装顺利进行。”葛洲坝机电公司大藤峡项目部总工程师彭翰林介绍说。

  如今,大藤峡船闸成功通航。船闸投入运用后,黔江通航吨级将由当前300吨级提高至3000吨级规模,船闸单次通过载重量1.29万吨,年运输能力将由1300万吨提升至5200万吨;同时调配西江枯水期径流,抑制河口咸潮上溯,保障澳门及珠江三角洲1500万人供水安全,为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人输送清洁水源,解决120.6万亩耕地灌溉、138.4万人干旱缺水问题……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载着葛洲坝人的美好期望,将一泓泓清澈甘甜的活水,送进千家万户,润泽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