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礼赞70周年 > 礼赞70年·征文选登
视力保护:
父亲的木箱子
来源:路桥公司 刘元君 日期:2019-11-27 字号:[ ]
  父亲是复员退伍军人。1970年12月30日,举世瞩目的330工程破土动工,一大批红色军转和有志青年加入到了建设330工程的行列。父亲也不例外,凭着对党对祖国和对水电事业的热爱,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地方林业局的职位,带着他的泡桐木箱子来到330工地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印象中的父亲从事过钳工、焊工、管道工、锅炉工,还干过食堂的炊事员,真的是哪里需要哪里搬。

  70年代初的330建设工地,场面蔚为壮观,干部职工生产激情高昂,处处可见人拉肩扛、手推车、独轮车往返穿梭在十里工区的生产场面,号子声、吆喝声和广播站鼓舞士气的表扬声不绝于耳。父亲所在的单位是300工地被誉为“大后方”的修配厂,主要从事机械配件加工和修理,是很多人羡慕和想进去的后方单位。说是后方,其实工作一点也不比前方轻松,车间里不分白昼,机器昼夜轰鸣,设备修理、配件加工等车间一派繁忙景象,职工加班加点、“三班倒”、“连轴转”是一种常态。

  1976年,我和母亲也来到了330工地,和父亲一起住进了当时大多数职工居住的楼席棚,床铺就是两条板凳搁上几块木板的简易床,基本没有家具摆设。父亲唯一的家当就是当年他从老家带来的一个泡桐木箱子,他上了一把小锁,平时都锁着,家在哪里他就搬到哪里,我只知道里面放的是他换洗的衣物。

  1988年,举世瞩目的330工程(今天的葛洲坝工程)经过我的父辈们18年艰苦奋斗建成发电,源源不断的强大电流从这里输往华东等地,当初工地上简易的楼席棚取而代之的是简易平房和红砖楼房,我们一家也住进了不到30平米的红砖房,父亲自己找来木头打了一个挂衣柜和几把靠背椅,简易床也换成了绷子床,当然还有那个跟随了父亲20年的泡桐木箱子,这就是我们家当时所有的家当。

  80年代末,断了“奶水”的水电航母,指令性生产任务没有了,一场以宜昌为基地走出去四处找米下锅的对外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砥砺前行,修配厂也不例外,先后在国内多个省市承揽了水电工程项目的金属结构、启闭机制造安装等生产任务。阵痛后的企业,开始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88年5月,因工作需要,单位对父亲的工作做了调整,由原来的锅炉工改为管道维修工,与另一个同事一起担负起了修配厂厂区和家属区供水管理、管道维修维护的相关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从来没有抱怨过工作的苦累,一心扑在自己的岗位上,20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1989年10月的一天中午,父亲在家属区维修完水管回到家里对母亲说:刚在同事家修水管时不小心把后背给碰了一下,有些隐隐作痛,帮我看看有没有受伤?父亲脱下工作服,母亲仔细查看没有发现哪里有碰伤。父亲说:没外伤不碍事,休息两天就会好的。这样又拖了几天,可疼痛仍然不见好转,在母亲的再三要求下,父亲才极不情愿的去医院做了检查。两天后,拍片结果出来了,让人不敢相信的是父亲已是肝癌晚期。母亲得到这个消息后躲在一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吧嗒吧嗒地止不住往下掉。

  1991年8月1日,年仅49岁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和热爱的工作岗位。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打开那个跟随他20多年的泡桐木箱子,我抑制不住的眼泪再一次喷涌,箱底一套崭新的军装上面整齐的摆放着父亲20多年来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奖状,还有一份写得工工整整的入党志愿书和一沓不同时期的思想汇报……

  这就是父亲的木箱子。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